苏自然资提〔2025〕122号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0497号提案的答复
杨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补齐数据短板 加快江苏数字海洋发展步伐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数字赋能是江苏海洋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江苏海洋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省围绕数字海洋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整体统筹谋划
持续提高数字海洋重视程度,将之列入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范畴。2023年8月,省政府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加快海洋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构建涵盖海洋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应用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搭建全省海洋大数据平台;推动重要海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探索发展海洋通信网络、海洋环境和地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海洋环境预报预警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洋立体综合感知网;实施海洋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行动,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力提升海洋发展和治理能力。2023年10月,积极组织申报2023年增发国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项目,扎实推进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力加快数字海洋建设步伐。
二、强化海洋基础调查
制定《实景三维江苏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全面调查我省近海水下地形数据,为海洋调查、治理、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自2023年近海10米以浅海域水下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已采集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共计14012平方千米海域的数据,形成了包括10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水深模型(DEM/DBM)、2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1∶10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地形图(DLG)等在内的系列数据成果。连续开展滩涂综合性研究,全面掌握分析我省沿海滩涂资源分布、海岸侵蚀等现状及变化趋势。
三、完善海洋观测基础设施
强化沿海感知能力建设,建成国产VTS系统,涵盖多座雷达站和基站,有效覆盖沿海各地区;依托沿海码头、风电场等建设沿海CCTV系统,实现沿海关键点位摄像头的全面覆盖。全面升级完善海洋观测网,开展对我省已有22座海洋观测站点升级改造,新建海洋观测浮标18座,形成领海基线、近海、近岸的三层海洋观测体系;新建岸基高空探头207座、海上生态监测浮标5座,坐底式生态监测系统3套、桩基水下绿潮监测站4套、新增一批无人机、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等设备,构建立体式、全覆盖的海洋生态监测网;升级改造海洋观测数据传输网,对海洋观测数据通讯设施北斗化替代,开发海洋观测数据分析处理与质量控制系统,实现地面专网和卫星通信网双网传输、海洋观测站点数字化管理、海洋观测数据质量自动化控制。
四、构建海洋大数据平台
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充分考虑各类涉海数据资源,着力建设富有江苏特色的“智慧海洋”一体化平台,涵盖海洋要素底图子系统、海洋数据底座子系统、数据资产中台子系统、海洋决策平台子系统、海洋业务门户子系统,形成集海洋综合态势风险评估、海洋动态感知、海洋预警预报、海洋生态灾害预警、浒苔绿潮防治、海洋防灾减灾于一体的统一监管平台,有效提升了海洋综合治理效能,也为赋能数字海洋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推进海洋数字产业发展
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截至2024底,我省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超过60万架,在用算力近40EFLOPS,综合算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四。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9.2,连续10年全国第一。加快建设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将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作为全省重点建设的5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予以推进,系统协同完善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服务支撑等工作体系,产业发展实现了量质并进、质效并优的良好态势。全省造船市场份额连续16年全国第一、全球领先。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近年来江苏数字海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海洋基础调查、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海洋大数据平台搭建等均在有序推进。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数字赋能海洋治理的水平还不够高,海洋数字产业还不够强,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扎实推进数字海洋各项工作,不断补齐海洋数字短板,加快江苏数字海洋发展步伐。
一是持续推进海洋数据调查。推进盐城大丰至南通如东约7000平方千米海域的数据采集,全面完成我省近海10米以浅水下地形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工作;加快数据共享,推动自然资源、水利、海事等部门涉海数据互联互通,提高数据覆盖面。
二是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实施海洋国债项目,建立完善领海基线、近海、近岸的三层海洋观测体系,加大雷达站点、摄像头等布局,在沿海重点码头、主要通航水域、风电场和水上游览点等水域补点建设CCTV系统,强化基础装备设施配备和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优化海洋观测空间布局。
三是优化海洋大数据平台。以“海洋信息一张网、海洋要素一张图、海洋数据一底座、数据资产一中台、海洋决策一平台、海洋业务一门户”为总体框架,结合5G、北斗、无人机、无人船、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海洋数据全要素一网汇聚、共性能力全业务一体重构、海洋领域全方位一网统管,不断优化完善海洋大数据平台。
四是推进海洋数字产业发展。系统谋划“十五五”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省内算力基础设施梯次布局,持续推进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建设,积极推进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船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海洋数字产业加快发展。
感谢您对海洋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恳请继续对我省数字海洋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