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自然资提〔2025〕124号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0917号提案的答复
唐伯平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江苏省海岸带治理的提案》收悉。经会商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海岸带现状
我省海岸线总长954千米,海岸带区域常住人口约1177.26 万人,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出海门户,其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良。近年来,受入海泥沙量剧减等影响,我省海岸侵蚀呈现范围扩大、速度加快、危害加重等特点。2024年度全省海岸侵蚀长度约281.5千米,较2023年增加12.3公里;最严重的侵蚀海岸在滨海县扁担港口至射阳县新洋港口之间(长度约40公里),最大年平均蚀退80米左右。海岸侵蚀会导致海岸构筑物被破坏、盐沼生态系统丧失,严重的会掏蚀堤脚,进而影响海堤安全,制约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海堤防护方面,我省现状主海堤长度864公里(包括灌河堤80公里),经过1998年和2006年两轮海堤达标建设,目前全省主海堤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但仍存在95.5公里不达标海堤、39.4公里险工患段及14座大中型病险闸站等问题,需加强治理和管护;同时,随着沿海大规模开发和主海堤防护区人口持续增长,现有海堤工程防护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
二、已开展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海岸带治理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抓好侵蚀性海岸治理相关工作。
(一)积极开展海堤全线提标建设研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海堤建设及沿海防灾减灾的决策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我厅和省水利厅开展海堤全线提标建设专题研究,在赴沿海三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省海堤存在局部险工患段、侵蚀性海岸加速扩大等问题,综合提出我省海堤全线提标的总体考虑和海堤提标工程建设建议,向省政府报送《关于谋划推进我省海堤全线提标建设工作的报告》,提出了近、中、远期三阶段目标:到2027年,完成主海堤除险加固和违规养殖整治,基本消除全省海堤险工患段;到2030 年,完成侵蚀段主海堤能力提升工程,全面达到50年一遇防潮标准以上;到2035年,全面完成一线海堤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区段海堤不低于100年一遇防潮标准,建成完善的海岸-海堤防护体系。目前,省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相关工作方案和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科学规划海岸带防护治理工作。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合理安排海岸带区域用地用海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积极做好海岸带整治修复等项目用地用海要素服务保障。专程赴自然资源部沟通,对已报送审查备案的《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35年)》争取岸线优化支持,预留防护治理空间。受海岸侵蚀影响最大的盐城市2024年组织编制出台了《盐城市侵蚀性海岸治理规划》,将全市岸线分为重点治理、一般治理和常规监测3种类型、17个治理岸段,并针对性编排了42项工程性治理措施。
(三)持续开展监测监管和调查评估。我厅常态化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海岸侵蚀调查等专项监测调查,及时全面掌握我省海岸侵蚀灾害影响,为地方开展防护治理提供支撑;投入资金约9000万元,着手建设海岸侵蚀灾害预警监测系统,构建全省海岸侵蚀监测网络。省生态环境厅严格环境分区管控,将近岸海域按照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划分为302个管控单元,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和实施针对性管理,有效改善我省近岸海域水质。2024年我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为84.4%,优于国家考核目标19.8个百分点,居长三角地区首位。
(四)强化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支持海岸带防护治理研究,连续多年将相关课题列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指南。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2000万元,支持相关领域科研项目13项。其中,“盐城市大丰区海岸带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项目查明并评价了盐城市大丰区海岸带地质灾害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江苏海岸带灾害承载体脆弱性调查与评价”项目建立了海岸带灾害承载体脆弱性调查与评价系统,形成承载体调查技术规范。同时,我厅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跟踪监管,实时掌握项目研究进度、阶段成果等内容,并及时推送给地方及相关业务领域,为开展海岸带防护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五)多措并举开展海岸带防护治理。一是强化海岸带开发管控和保护修复。我厅对海岸线进行分类精细化管控并全力支持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确保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省林业局大力推进沿海防护林、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等建设,共建设沿海防护林150.3万亩、各级各类沿海自然保护地24处,全省滨海湿地保护率达67%。二是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美丽海湾”建设。2020年以来,我厅会同省财政厅支持地方成功申报实施了4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中央资金支持超9.3亿元,累计完成岸线整治修复41.8公里,滨海湿地修复3700余公顷等,其中盐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其射阳子项目采用“离岸生态潜堤+抛石护坎+退渔还湿”技术措施修复了6公里的侵蚀岸段,取得较好防侵蚀效果。省财政厅和省生态环境厅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累计投入8500万元用于奖补美丽海湾示范建设,盐城东台条子泥和大丰川东港美丽海湾先后入选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三是持续开展海堤防护修复。省水利厅近年来累计完成海堤防护修复75.1千米、保滩工程40.5千米,病险涵闸改造24座,完成投资20.1亿元;同时每年预留省级资金1.5亿元,针对已达标海堤损坏段、新暴露出来险工患段进行补充处理,保障主海堤的总体稳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会同省有关部门(单位),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指导开展侵蚀性海岸监测治理工作,推进构建防海潮、守国土、御倒灌、护岸滩的减灾和生态协同增效的全省海岸带综合防护体系。
(一)全面推进海堤全线提标建设工作。目前,省发展改革委正在修改完善《关于江苏省海堤全线提标建设的工作方案》,着手制定《江苏省海堤建设达标规划(2025-2035年)》,对全省海堤开展分类提标改造和侵蚀治理,计划在2035年前建成全省沿海综合堤防体系。省相关部门将加强与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的汇报沟通,争取将我省海堤建设纳入国家海堤建设有关规划或实施方案,同时争取增加中央财政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中我省可申报项目的数量,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投资补助创造条件。
(二)统筹国家省级补助和地方资金使用。一是重点关注水利中央预算内资金、特别国债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三类项目资金渠道,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争取实施一批治理工程,取得防潮有效、群众可见的治理效果。二是支持沿海三市申报省级有关海洋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省级按照相关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予以保障,拓展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指导地方统筹使用海域使用金、海洋生态补偿金,以及水利、环保等条线上的涉海资金,加大市级财政对侵蚀性海岸治理的投入。
(三)全力支持海岸侵蚀治理工程实施。一是全面梳理全省海岸侵蚀治理工程中涉及的海岸带专项规划、用地用海政策、生态保护红线、自然岸线、自然保护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影响因素,逐地区逐段给出各方面政策可行性建议。二是对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保滩工程,目前国务院正在组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已将必要的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核心保护区内允许的工程措施,后续省级层面将积极推动新修订的保护区条例实施。三是启动珍禽保护区内护滩工程预研究,开展工程措施(如丁坝群)与非工程措施(如航道疏浚弃土吹填护岸等)相结合防护手段的可行性论证工作,为后续工程措施做好准备。
(四)加大技术管理层面的服务支撑力度。一是强化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新建设的全省海岸侵蚀监测网络的作用,构建海岸侵蚀灾害预警监测系统,实现海岸侵蚀灾害及时发现、及时预警,提升侵蚀性岸段治理工作效能。二是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标准制定。继续支持海洋防灾减灾、侵蚀性海岸防护等相关研究课题申报,强化项目管理、积极推进成果应用;积极推动《江苏省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落实,研究制定侵蚀性海岸防护技术标准,规范海岸带防护治理工作。三是严格自然岸线管控。积极做好海岸带整治修复等项目用地用海要素服务保障,指导地方加强海岸线保护利用和动态监测,不断提高岸线利用集约节约水平,确保我省自然岸线保有率不降低。
(五)强化政策指导和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对各地海岸带治理工程中涉及的海岸带专项规划、用地用海政策、生态保护红线、自然岸线、自然保护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梳理,逐地区分类给出各方面政策可行性建议。对符合用地、用海、用林等政策的工程项目,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和行政审批手续简化,深化用地用海用林审批改革,推动审批事项能并则并、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融合创新规划和自然资源要素利用政策,全链条提升服务效能,实现“应保快保”,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全方位助力我省海岸带治理工作。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全省海岸带治理工作的关心支持!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2025-08-05